书言
🧶

留言板 Comments

Pom b
notion image
 
Shidenggui Longly Jul 19, 2022
青蛙队长的疑问:
所以我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这个俱乐部本身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书演俱乐部,为什么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会聚集在此刻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呢?我的心里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我其实我们生活当中就并不缺少这样种所谓的读书或者说学习共同体的存在。那这样一个俱乐部本身可能是给大家出难题。

问题1:就是为什么会有书演俱乐部?

问题2:为什么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会聚集在此刻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呢?

这样的俱乐部本身,它和大学里的读书会有什么区别?这是第一,第二它和那些所谓的纯论文研讨会所谓的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的一个 semi 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那我让我们相聚在这边进行一个碰头会的这样一个机缘,这样的原因它到底存在在哪里呢?那如果说我们拿刚才所分享的两本书作为一个例子的话,我们可以接着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俱乐部里的大家是互相把对方称为一种共同体的存在吗?好,那如果说不存在这样一种共同体的话,如果说我们是一个小社会的话,我们当然是个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在这样个空间里面,我们是要交换一些什么吗?是自己的一些知识,个人的一些知识,个人的一些经验,还是说更多的一些别的事情,这是共同体育社会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的一些提问。

问题3:它和大学里的读书会有什么区别?这是第一,第二它和那些所谓的纯论文研讨会所谓的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的一个 semi 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4::那么我们在这样个空间里面,我们是要交换一些什么吗?是自己的一些知识,个人的一些知识,个人的一些经验,还是说更多的一些别的事情?

那么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去对于俱乐部本身这个形式做一个灵魂上的敲打打引号敲打。那这样一种既定的期望,就是说大家在一起交流读书笔记这件事情他到底是如何被维持的?可能会第一个想到,就是俱乐部的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文本上的规则。

问题4:是说大家在一起交流读书笔记这件事情他到底是如何被维持的?那好有规则,我为什么要去遵守呢?或者说其他人为什么要一起来遵守这样一个规则呢?

那好有规则,我为什么要去遵守呢?或者说其他人为什么要一起来遵守这样一个规则呢?那可能有的朋友就会说了,因为大家分享说我感兴趣或者说大家在读书上面有一些志同道合的爱好,也可以互相交流,大家人也比较好,就是交流的氛围也比较友好之类的。但是你会在想这样一个回答本身的,能不能凸显出我们这个俱乐部自身的一些特点所在呢?比如说我要交流某本书的话,为什么不去豆瓣读书?在一本书的下面它其实会有很多的一些专门的讨论,一些产品都非常精彩,包括是一些格言式的短评,其实也会让你觉得音响非常深刻。

问题5: 比如说我要交流某本书的话,为什么不去豆瓣读书?在一本书的下面它其实会有很多的一些专门的讨论,一些产品都非常精彩,包括是一些格言式的短评,其实也会让你觉得音响非常深刻。还有就是无法不去找自己的朋友交流?

那为为什么我们不去伙伴呢?对在有大家其实会发现在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逐渐地会去在建构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说,俱乐部本身它的一个特殊性到底在哪里?这可能是我觉得我们大家可以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对然后其实现在就是我说的时间也比较长了,虽然大家可以通过倍速的方式把这段视频看完,但是我可以进入到最后的一个总结了。

问题6:书言能维持至今,肯定有它的特殊之处,你觉得它的特殊之处在哪呢?

首先我刚才的一个分享是先说了一下读书是为了什么,他当然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在那边就是对我来说是通过个人经验的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的阅读材料给组织起来,这是一点。那在日常经验当中,我们会发现以刚才我分享的那本书的例子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日常经验当中会出现不断的一个问题。那我们可以在阅读当中去试图去回答他,但是不要有一枪头,上海人说的一枪头或者说一次性把他回答得完完整整回答得非常完美。 是没有必要,而且不可能的,什么东西比较重要是在阅读当中,你不断地和书本本身和问题本身和自己和这个世界产生对话,在对话当中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出现,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经历。但其实比起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去找到或者说去感受这样一些问题。不管生活本身他是有很多快乐或者说不快乐的东西,以及认真地去感受,他去认真地去发掘自己内心当中对于很多东西的一个疑问。这个我觉得是比读书或者说写读书笔记而言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这是我认为一切的一切的前提。那么我最近的一个接下来或者说接下来一个读书计划,其实是关于视觉小说或者说所谓的 ADV 文字冒险类游戏这样一种游戏形式的这样一种。
 
Shidenggui Longly Pom b
Pom b 人少之后,感觉交流反而更深入了,没想到昨天就四个人(三个人同时出现),也能聊到 11 点。
 
Pom b May 10, 2022
感觉人少了之后,大家重合阅读的文章比之前少了一些。不过在交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很多共通的知识(我都可以人肉扮演一个食灯鬼bot了哈哈哈)
 
Shidenggui Longly Apr 19, 2022
近两期碰头会引入了在成员分享文章之前预留五分钟让大家阅读成员文章的流程。目前试下来感觉还不错。
一开始想要引入这种流程是因为发现大家提交文章都非常的卡点,导致分享的时候要一边听一边实时阅读文章,体验不太好。所以想要稍微分离一下。
目前发现好处是
  • 更仔细的阅读
  • 更多的评论
缺陷是
  • 碰头会的时间可能进一步延长,如果 6 个人分享,就相当于多了 30 分钟阅读文章的时间。
  • 有些文章可能不是所有成员都感兴趣
 
Shidenggui Longly Apr 12, 2022
之前 bob 线上活动做的一些思考:
社群在于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深度,两个方面
  • 聚在一起做的事情,本身的强度,以及长期是不是都能够带来价值。 # 阅读和写作,尤其是长期的大量阅读和写作,目前书言已经到了第九期来,我对俱乐部的预期是至少十年
  • 人的深度,不是指跟创始人之间的连接,而是成员互相之间的连接。培养土壤而不是花朵。 # 读互相推荐的书,快递实体书。现在偶尔还有一起观影。
缺陷就是对社群的成员数量有严格的限制,,一方面是符合条件的人就少,能长期坚持的更少,另一方面是人多了之后深入的交流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随之而然的就是不太可能商业化
 
Shidenggui Longly Apr 1, 2022
一行禅师《穷小孩》
珍贵的宝石存在于宇宙的每一处 也存在于你我之内 我想送你一撮,亲爱的朋友 是的,这个早上,我想送你一撮 一撮从清晨闪烁到晚间的宝石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是一颗宝石 内含天与地 阳光与河流 我们只需温柔地呼吸让奇迹显现 鸟儿歌唱,花儿盛放 这里是蓝天,这里是白云飘荡 你的可爱的模样,你的美丽的微笑 全都含藏在一颗宝石内
 
黑塞《书籍》
Pom b Apr 1, 2022
这世上所有的书籍 都不会给你带来幸运 然而它们秘密地引着你 找回你自己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阳光、星星和月亮 因为你所追寻的光 正住在你心里 而你在图书馆里 寻找已久的智慧 便会点亮在每一页里—— 因为那正在你自身里
 
Shidenggui Longly Mar 9, 2022
昨天 Pom b 说有个人想旁听碰头会,我当时下意识选择了拒绝。后面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
 
在我一开始的设想中并不存在旁听者这一角色,因为书言大部分的交互其实是在 notion 发生,而且相关规则和碰头会的流程都已经详细列出。对具体流程和操作方式感兴趣的人可以直接看 notion,碰头会本身的设想是用于成员的更紧密也更私密的交流。借用《对空言说》的话来说,碰头会是“对话”,而 notion 的记录则是“撒播”:有眼者,皆可看。“对话”本身就象征着一种门槛,更高成本的付出和思考也意味着参与者本身也需要有对等的承诺。
 
那因为一开始没有设想旁听者这一角色,就下意识的予以否决,难道不可能是内心守旧的心理作祟吗?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对话”本身需要参与者达成共识,否则对话这一形式也不过是撒播的变种自说自话而已。因此对参与者来说,我认为的基本的共识就是他认同俱乐部的基本主张,并认为这一主张具有长期价值。
 
另一方面,让一个不熟悉的人加入对话,我下意识感觉不太舒服,因为那种轻松交谈的私密性得到了破坏。我之前想要录音给缺席者听,但仔细想了想却放弃了。记录、旁听这种行为本身就会对参与者造成影响,很可能把“对话”这一形式转变为更注意装扮自己的“撒播”的形式。
 
这有点类似之前很多用户提出元思笔记应该支持删除、插入图片,不想用的人不用就可以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加了这些功能真的不会影响那些用户的用法吗?真的不会影响他们对这款软件想要做什么的思考吗?
 
但写了那么多,也可能不过是强行为自己下意识的拒绝找了很多原因罢了。毕竟只要你想找理由,还怕找不出来吗?所以“不要想,去看”,“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Shidenggui Longly Mar 8, 2022
没想到 Pom b 之前也想尝试素食,我之前尝试过两年多的蛋奶素,主要是出于健康原因。之前在群里谈到的 zenzen 那些朋友也很多是素食主义者,作为一种饮食方式其实没必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如果想尝试的话直接开始试试就好了,不习惯可以再转回来。
 
今天加了《臣服实验》和《僧侣与哲学家》,西方文明虽然带来了物质条件的飞速提升,但这是以忽视心灵为代价的。一旦人对消费和物质产生了怀疑,在西方的价值观下他就成了无用和无意义之人,我想这也是嬉皮士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
 
Pom(2022.3.8)
加入了一本书
发现没有人提到过《失敬了,植物先生》 因为自己对生命很感兴趣,早先也纠结过动物伦理尝试素食。对于这个问题的转向发生在我和日本朋友的一次对话之后。日本人在吃饭之前都会说“いただきます”(如果看日漫可能印象深刻,里面的人每次吃饭前都会这么说)一般会翻译成“我开动了”,但是这句话的语言含义是”我接受到了(もらう(接受)→いただく(接受的非常尊敬的形式))“。实际上是对自己获得的资源的appreciation。不光是肉,植物,所有的食物都在感激的对象之中。这可能和神道教的传统有关——那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对动物的伤害”的另一面是否隐含着“对无知无觉/和人类(哺乳动物)不相似的植物就能随意伤害“的想法。而《失敬了,植物先生》是打开我对植物了解的一扇窗户。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它们之间的交流,让我获得另一类角度重新思考——交流是什么,思考是什么,”看见“是什么?
 
 
 
badge